从军行二首
王昌龄〔唐代〕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原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霜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霜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原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晚时来到荒野之中,北风使人思归之心更痛。
茫茫的沙海万里无际,飞鸟今夜将在何处休憩?
敌人的骑兵在原野上游荡,浩浩荡荡沿着河岸离去。
边塞的声箱摇动着白草,湖上的雾气蒸腾四起。
将士们身经百战沐浴风尘,十年征程霜风雪雨。
虽然定远侯班超投笔从戎,但也未能建立功勋。
早知建立功勋如此艰难,后悔当初没有苦读经书考取功名。
将士们手挽强弓,踏着秋日的衰草纵马疾驰而去。
因为突厥军队正在大肆侵犯边境,所以将士们才马不停蹄地赶往龙城参战。
战斗的气氛笼罩了整个荒原,太阳都快落山了,可是战斗还
简析
《从军行二首》是一组五言绝句。第一首诗表达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抒发了诗人功业难成、歧路彷徨的矛盾心情,传达出辛酸与无奈之感;第二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边塞征战中的思归之苦,此诗用凝重的色彩描绘出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及边塞萧索荒凉的风光景物,在其中寄寓了长年戍边征战的将士们的思乡情结。
鉴赏
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前八句主要写傍晚边塞的荒凉景象,写得情景交融,凄凉孤寂。最后,诗人借用典故,抒发了功业难成,歧路彷徨的矛盾心情。“悔”虽是一时激愤之语,但细细体味,亦在情理之中,传达出更多的辛酸与无奈。
第二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边塞征战中的思归之苦。诗人用凝重的色彩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及边塞萧索荒凉的风光景物,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了长年戍边征战的将士们的思乡情结,写得苍劲旷远,意蕴深长。语言的锤炼,更是炉火纯青,在一系列极意铺陈之后于篇末点出戍卒的思归之情,读来更为撕心裂肺,凄怆感人。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212篇诗文 179条名句
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唐代〕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